"具身智能" 首次寫入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,而后在政策文件中更是頻繁提及,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熱點,具身智能正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,從實驗室走向現實,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。具身智能,正開啟一場讓智能從云端落地、讓機器擁有"身體意識"的革命。


什么是具身智能
有專家將具身智能概括為“有物理載體的智能體”。雖然聽起來有些陌生,但“具身智能”不是一個新概念,早在1950年便被提出,受限于機器學習算法及軟硬件條件,而后并沒有取得很大進展。
具身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系統緊密相關,但遠高于機器人范疇,是通過物理實體與環境交互而生成的智能形態,強調"智能必須依托身體存在"。就像人類的認知源于感官體驗與肢體行動的協同,具身智能體通過傳感器網絡構建對世界的感知,再通過執行器反饋行動結果,在"感知 - 行動 - 學習"的閉環中實現智能進化。
這種智能形態的關鍵特征是 "具身性":智能不再是云端的代碼運算,而是扎根于物理世界的動態適應能力。以波士頓動力的 Atlas 機器人為例,它在雪地中調整步態的能力,并非來自預設的運動模型,而是通過千萬次摔倒與站立,讓算法"學會"如何在非結構化環境中保持平衡。這種通過身體與世界對話的方式,讓智能體獲得了傳統 AI 難以具備的環境適應性和因果推理能力。


具身智能備受關注為什么是現在?
具身智能的備受關注,本質上是技術成熟度與社會需求共振的結果:
在全球制造業升級的背景下,我國提出"發展新質生產力"的戰略方向。具身智能恰好成為連接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橋梁 —— 特斯拉 Optimus 機器人在生產線的應用,展示了其通過模擬人類動作完成復雜裝配的能力;京東物流的智能配送機器人,實現了"最后一公里"的無人化閉環。這些應用不僅提升生產效率,更構建了"硬件即服務"的新型產業生態。
人口老齡化是當下避無可避的社會問題,養老護理、康復醫療等領域的人力缺口倒逼技術創新,具身智能體的 "物理陪伴" 能力成為關鍵突破:宇樹科技 Unitree Go1 具身智能體,憑借高動態運動控制與感知技術,能夠在養老場景中輔助老人完成室內移動、物品取放等任務;宇樹科技最新推出的 Unitree H1 人形機器人,搭載多模態傳感器與柔性驅動系統,可通過精準的力反饋輔助康復患者進行步態訓練;國產康復外骨骼機器人通過采集下肢運動數據,幫助截癱患者重新站立,這些都是傳統數字技術無法實現的"具身關懷"。
當下爆火的大模型與具身智能的結合引發質變:OpenAI 訓練的機械臂能理解 "把紅色杯子放到藍色托盤里" 的自然語言指令,背后是多模態大模型對視覺信息、空間關系和動作規劃的聯合建模;DeepMind 的 MuJoCo 仿真平臺,讓智能體在虛擬環境中經歷數百萬次"試錯",將現實場景中的訓練效率提升千倍。這種"數字孿生 + 物理驗證"的模式,打破了傳統機器人研發的成本瓶頸。


傳統 AI 依賴數據標注和規則輸入,如同"在圖紙上建造房子";具身智能則像"在真實工地里學建房",通過觸碰感知物體重量,通過移動理解空間尺度。MIT 的研究顯示,具備物理交互能力的智能體,在理解"易碎""重心"等抽象概念時,效率比純算法模型提升 40%—— 身體成為認知世界的第一語言。
工業機器人擅長在固定工位重復操作,但面對家庭環境的復雜場景卻舉步維艱。具身智能的突破正在于此:微軟開發的家用機器人能識別不同材質的餐具并調整抓握力度,得益于其搭載的觸覺傳感器網絡;大疆農業無人機通過地形感知系統,實現了梯田環境下的自主避障與精準噴灑,這些 "非結構化場景適應力",正是具身智能區別于傳統機器人的核心優勢。
當具身智能體具備情感識別和社會協作(理解人類手勢指令)能力,人機關系將從"工具使用"進化到"伙伴共生"??梢韵胂笠幌拢豪夏昱阕o機器人不僅能遞水喂藥,還能通過肢體語言察覺老人的情緒變化;救災機器人在廢墟中與人類救援隊員協同作業,通過實時動作交互建立信任 —— 這些畫面正在從科幻走向現實,預示著"人機協作文明"的到來。

具身智能的意義,早已超越技術創新本身:它是人類對"智能"本質的重新審視,是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,更是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提前布局。當企業競相布局"具身 + 大模型"賽道,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歷史性轉變——智能,不再是冰冷的代碼,而是 "身體記憶"的合作伙伴。
從政府工作報告的寥寥數語,到業界的萬馬奔騰,具身智能的崛起標志著科技發展的"具身轉向",這不僅是機器人行業的升級迭代,更是一場關于"何為智能"的認知革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