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區地處魯、蘇、豫、皖四省交界處,是菏澤市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總面積1041平方公里,(截止到2019底,常駐)人口115萬,轄18個鎮街道辦,是全國著名的“戲曲之鄉”“書畫之鄉”“武術之鄉”“民俗之鄉”“曲藝之鄉”和“中國牡丹之都”。 牡丹區成功創建全國安全社區,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和全省精神文明、社會文化、基礎教育、社會治安先進縣區,省級文明區,山東省縣域經濟最具競爭力十強縣(市、區)之一。
牡丹區 - 地理
中原油田氣候:牡丹區屬暖溫帶季風型氣候,四季分明,雨熱同季。這里是黃河沖積平原,沃野千頃,水源充足,是全國著名的糧、棉、油、林、魯西黃牛、青山羊板皮生產基地和全國第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區,也是全國最大的牡丹生產、科研、出口基地和觀賞旅游區。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等地下礦藏儲量豐富,是中原油田、巨野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牡丹區
牡丹區 - 資源
菏澤有牡丹、黃河、地熱和廣闊的平原農業種植區。這里的牡丹栽培歷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時期。從明朝以來,一直是國內重要的牡丹栽培、觀賞基地,被稱為“牡丹之鄉”。到目前,菏澤栽培面積已達到2000公頃,600多個品種。曾多次在國內外重大花卉展評中獲獎,在99年昆明世博會設立的110項牡丹花卉單項獎中,菏澤牡丹一舉奪得81個獎項,顯示了“菏澤牡丹甲天下”的實力。每年牡丹花開時節,近百萬國內外游客云集,人海如潮,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“花開花落二十日,一城之人皆若狂”是對這一場景的真實寫照。菏澤牡丹不僅供觀賞,還是重要的經濟作物,多年來,牡丹苗木和冬季催花牡丹一直行銷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廣州等國內100多個大中城市,同時出口美國、日本、法國等20多個國家,年銷量約為60萬株。
中華民族的母親河—黃河,流經市內四個縣區,境內全長157公里。整個河段上寬下窄,最寬處20公里,最窄處5公里。沿大堤兩岸種植了成材林,形成了一條綠色長廊。進入90年代,隨著堤防工程的逐年加固和小浪底工程的建設,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進入了相對穩定階段,黃河工程土地由過去單一的綠化向美化和種植經濟林的方向發展。同時,結合工程建設,河務部門逐年建造了部分園林式建筑。黃河沿岸還有孫臏旅游城、劉鄧大軍渡河處等景點,逐步成為人們節假日休閑的去處。
黃河故道在菏澤的南邊界,境內全長140公里,穿越市內3個縣,總面積2431.87平方公里,林場、果園、水庫星羅棋布,玫瑰、荷花等花卉眾多,環境優雅,有較高的開發價值。
菏澤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,據地礦部門初步勘測,全市范圍內均有地熱。近幾年,鄄城縣、牡丹區 、曹縣成功地打出了地熱井,出口水溫都在55度以上,水質優良,有很高的醫療價值,是開發溫泉療養的重要資源。
牡丹區 - 交通通信
京九鐵路牡丹區交通發達,京九鐵路與新歐亞大陸橋在市區十字交匯,日東高速和洛鄭高速、德商高速在城區雙十字交匯,區內國道省道等干支公路四通八達,使這里成為呼南應北、承東接西的商貿物流中心。
電力通信設施完善,菏澤發電廠裝機容量達240萬千瓦,在建的陽淮50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橫跨全區,現代化通信網覆蓋城鄉。海關、商檢、集裝箱站及出口專列全面配套營運,并建有公路、鐵路直通口岸。
牡丹區 - 牡丹之鄉
牡丹牡丹區以“牡丹”著稱于世。菏澤牡丹,花大色艷,雍榮華貴,明清時已“譽滿齊魯”、“甲于海內”,目前種植面積8萬多畝,品種1000多個,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,品種最多,花色最全的牡丹生產、科研、出口基地和觀賞旅游區。在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,菏澤牡丹大放異彩,冠蓋群芳,奪得花卉類牡丹獎111枚獎牌中的81枚。2002年,菏澤牡丹在首屆全國牡丹花展中再次以她那獨特魅力為世人矚目,在總共128枚獎牌中菏澤榮獲86枚。九曲黃河在牡丹區境內達14.8公里。咆哮奔騰的黃河水和秀美的灘區景色,為花鄉菏澤平添了幾分神奇和神圣。這里是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(區),一年一度的國際牡丹花會和中國林產品交易會,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人和客商前來觀光旅游,投資興業。
牡丹區 - 牡丹文化
牡丹在中國有數千年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。從秦漢時以其藥用而載入《神農本草經》開始,便形成了包括藥物學、植物學、園藝學、地理學、歷史學、文學、藝術、戲劇、民俗學等多種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,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,通過它可以窺視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,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。